当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时,它开始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起更多通信以外的其他角色。而其中最“高大上”的,莫过于不用在家也能对家中的各种家电“指点江山”的智能遥控器。这种远程操控的场景成为很多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最直接印象。尽管近来越来越多的品牌纷纷试水“远程操控”,各类新品更赚足了消费者眼球,但在实际使用中,却似乎离想象中的“方便快捷又过瘾”远了一些。
内容提要
-
智控家电成卖场吸睛焦点
-
使用中手机变身遥控器,品牌不同易出现不兼容现象,使用时多需手机和家电同处WIFI环境下,一些本来简单的操作反而因手机控制而变得复杂
-
智能家居产品安全性存疑
-
智控家电的智能化只是控制的智能化,用户需要为这一层面的智能化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,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。品牌之间的不兼容也使得用户手机中的APP数量众多
-
智控家电的性价比不占优
-
智控家居价值缺失
-
行业标准缺失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,亟需建立产业联盟抓紧建立我国自己的智能家居标准。
卖场:智控家电成吸睛焦点
2014年下半年开始,远程智控家电成为家电市场不少新品的最大特点。大到行业巨头美的、海尔、创维、LG等先后均推出的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操控的空调、电视等家电,小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电饭煲、热水器等支持手机操控的小家电纷纷面世。无论是众品牌荟萃的家电卖场还是琳琅满目的线上店铺,“智控”、“联动”、“手机遥控”等字眼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,尽管价格相较同类家电高出不少,但依旧成功吸引大量买家“掏腰包”。
消费者:使用中困难重重
智能家电最典型的智能应用莫过于通过手机遥控家电,无论您采用红外将遥控器中的功能"学习"到手机中,还是直接通过APP下载对应智能家电的应用程序,总而言之,手机成为智能家电的控制终端。
抱怨一:老年朋友吐槽,手机凭什么成遥控器
手机控制家电,前提还必须是智能手机。老年朋友们吐槽,家里的电视、空调遥控都被孩子整合到手机上,智能手机怎么用还不知道呢,又增加了一个遥控器功能,再加上老花眼,拿着手机控制电器还不如直接用遥控器更方便,这真的是智能吗?
显然,在遥控应用方面,智能家居系统更多的是考虑到年轻用户,无论从操作方式、习惯来说还是以当下主流人群为主,至于妈妈们眼中的智能家居,似乎目前还无法实现。
抱怨二:手机控制局限多
一位名为@左左左玉的微博用户表示,原本以为一部手机可以随意操控各种家电,没想到不同品牌间还出现了不兼容等冲突
一位从事某品牌地方代理的业内人士方先生表示,要想实现远程手机操控,还需要手机设备和电器设备同时在wifi状态下,“也就是说,想点击或者设置一个功能,还得先有无线,如果在室外或者其他场所根本不能使用。”
抱怨三:智能操控更添麻烦
有朋友表示,理想中的智能家电是帮助我做饭,我们坐在那里不动,热腾腾的饭菜就能做好。而现在,智能家电所完成的功能仅仅是将食物加热或制作完成,且都只能为一步操作,例如如果你想做个糖醋排骨,炖煮、油炸、浇汁等复杂的工序,恐怕智能家电无法完成。
更令人吐槽的是,如果你想煮粥,有一点功能也很鸡肋。把淘好的米放在电饭煲内,按照正常的流程直接选择煮粥模式,可为了突出其智能,还要进入手机APP应用,选择对应的模式,本来简单的操作反而因手机控制而变得复杂,这还能叫智能手机吗?
安全公司:智能家居产品安全性成疑
近期应用安全公司Veracode的研究者就对6款智能家居设备进行了安全测试,结果发现其中5款都存在严重安全问题。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性问题堪忧的现象,将会在未来集中爆发从而引发用户缺乏信任感,所以智能家居厂商必然要提前面对并且解决这个问题。
Veracode所测试的这6款设备包括Chamberlain MyQ Garage、Chamberlain MyQ Internet Gateway、SmartThings Hub、Ubi、Wink Hub和Wink Relay。在多种家庭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的帮助下——包括门锁、开关和电源插座——所有这些设备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功能,它们中的大多数还可连接至基于云端的服务,用户则可通过网页端口或智能手机应用与之进行交互。
Veracode并没有试图寻找这些设备固件当中的漏洞,而是对它们的工作方式及使用的通讯协议进行了分析。安全专家们查看了这些设备的前端(用户和云服务之间)和后端(设备和云服务之间)连接,在前端连接方面,他们发现只有SmartThings Hub执行了强密码,而Ubi甚至没有对用户连接进行任何加密,这无疑给中间人攻击创造了可能。
而在后端连接这一块,这些设备的表现更加糟糕。Ubi和MyQ Garage没有执行加密,没有提供对抗中间人攻击的必要保护,对于重放攻击也毫无防御力。此外,Ubi也没有对敏感数据进行适当的保护。
智控家电引发的三个问题
1.目前应用层面的智能化只是控制的智能化,控制设备从按钮、遥控器变成了手机、手势或语音,从近距离操控变成远程操控
2.每个厂商都希望占据用户的手机,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强势的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,最后的结果是用户手机中控制电器的APP就可以占好几屏
3.用户需要为这一层面的智能化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,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。
业内人士:性价比不占优
“虽说是以手机远程遥控为卖点,但是所谓的手机遥控或云遥控,就是需要将电器设备的信息上传到云端服务器,再由服务器推送给消费者的手机等智能终端上,这个过程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很高,多以必须要在WiFi的环境下操作,而保证这一过程的无线环境,就需要消费者配备无线路由器装置且不能轻易关闭。”业内人员邓先生表示,除此之外,在具体的操作上,远程手机操控也并非消费者想象的那么简单,由于相关技术还不成熟,不同品牌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操作流程,因此要想控制家里的电器,就要每一个品牌甚至每件家电都分别下载一个对应的app,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获得授权并正确输入密码。
邓先生指出,除了实际操作外,这类家电的价格也是目前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,由于这类产品还在初步阶段中,短期高昂的成本导致相较同类普通产品价格较高,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类家电的性价比并不占优。
资深IT人士:智控家居价值缺失是病,得治!
智控家居实际并不吸引人,除了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外,没有什么亮点。科幻大片中,人走进家门,灯自动打开,空调已经调整到适宜的温度,这样的智能家居场景,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并没有实现。
或许很多人认为,上述科幻大片中的智能家居场景难以实现。通过内置相应的传感器,以及大量数据的校正,现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完全可以根据人的行为,实现智能控制。既然这样,市场上销售的智能家居产品为何无法抛开智能手机,实现智能控制呢?
毋庸置疑,智能家居对手机APP的过度依赖,让其价值严重缩水。在价格比传统家电高出1倍甚至数倍的定价下,消费者自然不会为价值严重缺失的智能家居买单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智能家居价值缺失已经是一种病,是急需治疗的一种病。
其实,很多智能家居产品也是以“智能控制”为终极目标设计的,只是目前缺乏丰富的数据支撑。由于没有数据支撑,智能家居无法准确的判断用户行为,实现智能控制自然是天方夜谭。对于数据的搜集和积累,智能家居设计者们,将手机APP作为一个数据搜集平台和控制平台。
在微软创始人比尔·盖茨的智能豪宅中,可以根据人的口味播放舒伯特或者爵士乐。灯光也可以智能控制,迎合人的情绪增减光亮、调换色调。墙上的大屏幕液晶电视,会自动显示你喜欢的名画或影片……在比尔的智能豪宅中,一切都不需要遥控器操作,而是系统自动识别。高智能的背后,是大数据和平台协作的结果。
眼下,智能家居的数据搜集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。正因于此,智能手机才会成为智能家居的第二个遥控器。众所周知,大数据的积累和行为分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这意味着未来3-5年内,智能家居都不具备非常高的智能性。智能家居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度智能化,没有智能化这一优势,智能家居价值便会大打折扣,市场遇冷亦是必然。
智能家居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,必须通过丰富的数据积累,以及更先进的算法,实现智能化控制,这是智能家居的灵魂,也是智能家居的价值。未来,如果智能家居以手机APP控制为标准来发展,那么智能家居最终必将死在手机APP的沙滩上。
行业:标准缺失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
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查阅相关信息发现,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产品尚未有明确规范的标准,业内一般是用国家关于楼宇自动控制或者绿色建筑的标准作参考,但这两个标准对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智能家居则没有规范。
曾在智能家居领域工作多年的前华为副总裁、中国电子学会委员张俊博士表示,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,智能家居行业竞争已经呈现出无序化趋势,一些企业盲目选择和使用国外类似标准,这不但会使产品无法适应国内实际情况,更不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。
“并不是说国外现有标准不好,而是不适合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。”张俊举例说,欧美等国的住宅情况主要是独栋住宅为主,并且很多是木结构。在智能家居的通讯标准和技术上,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情况,就能完成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和通讯等问题。但国内住宅以单元楼为主,在智能家居的通讯上既要考虑信号的强度和穿透性,还要考虑不同家庭间无线信号会不会互相干扰,更要考虑各种产品能否同时使用,情况远比国外复杂。因此,单纯地使用国外现有标准,并不能生产出符合国情的产品,对整个行业而言,也无法实现快速发展壮大。
姚金安则补充说,标准缺失使各个厂家之间的产品无法配套,这同样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问题。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,就意味着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,无法和其他厂家的系统或者产品共同使用,其结果就是遭到消费者的放弃。
张俊说,智能家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型产业,未来的竞争也将是全球范围的,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,在未来国际竞争中,国内整个行业就很可能处于被动,甚至会重蹈手机等行业的覆辙。
据相关专家估算,在智能家居最核心的元件传感器领域,目前国内技术仍比较落后,国内传感器品种在6000种左右,而国外已超过20000种。另外,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%,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高达90%,其中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不能尽快制定我国自己的行业标准,并以此为发展契机,其行业前景将不堪设想。
对策:建立产业联盟
对于目前智能家居领域标准缺失的困境,业内人士呼吁,尽快联合各界力量,抓紧建立我国自己的智能家居标准。一些行业企业人士表示,应联合手机厂商、家电企业、互联网公司,组建开放的产业联盟,以共建共享的市场化方式,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行业标准。
“大家能不能一起干,让智能家居发展走向标准化?”华为终端负责人余承东说,华为愿意从事基础性工作以推动产业升级,让“中国制造”的单一家电产品向智能化产品演进,提高中国智能家居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话语权。
张俊表示,希望能尽快建立一个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产业联盟,通过企业间的合作,结合国内实际情况,来制定智能家居行业标准。
姚金安认为,在具体制定标准的过程中,应该采取开放共享的方式进行合作。他表示,产业联盟应该向所有有意愿加入的企业开放,而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提供专利,形成面向全联盟内企业共享的专利池,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行业标准。
姚金安还强调,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应该随时吸收新的企业和新的技术加入,让标准不断升级,逐步完善。同时,应建立一套利益共享机制,在保障企业合理的权益下,激发行业企业共同在短时期内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。“事实上,国外很多行业标准的制定,都采取了类似产业联盟的方式,在制定国内智能家居行业标准的过程中,应该予以借鉴。”
业内普遍反映,目前建立行业标准已迫在眉睫,从基础的通信协议、网络信息安全认证、无线频率,到用户隐私安全、智慧家庭等方面,均没有系统性的标准及认证机制,而这些都需要尽快建立标准。对此,张俊认为,在建立产业联盟后,就应该从上述方面逐一入手,最终形成一整套智能家居产业的行业标准。